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今年年初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建筑业是重要的实体经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持续筑牢产业发展阵地,服务民生、改善民生,扛起“稳增长”“促就业”勇挑大梁的责任,推动我国从“建造大国”迈向“建造强国”。
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一年,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建造共同发力,继续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这是对建筑业的肯定,更寄托着对建筑业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期待。
使命担当持续发挥支柱产业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的发展,倾注了党中央、国务院的热情关怀和期望,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建筑业企业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短时间内高效组织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强力推进火神山、雷神山等医院建设,为快速有效防控疫情提供了强大保障,为全国人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一方面体现了建筑业发展的高水平,另一方面则体现出广大建设者的责任担当,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支柱产业地位持续巩固。十年间,全国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年均增长8.8%,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85%以上。2021年,建筑业增加值达8.0138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
新型城镇化建设“主力军”作用持续凸显。十年来,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迎来爆发期,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压舱石”作用。2021年,建筑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29.3万亿元,是2012年的2.14倍;建筑业增加值是2012年的2.26倍;2020年,建筑业企业缴纳税金总额6968.83亿元,比2012年增长58.8%。
富民产业优势持续显现。十年间,建筑业就业人数持续增长。2021年,建筑业从业人数5282.94万人,较2012年增加1015.7万人;建筑业从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的比重达7.1%,较2012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成为吸纳就业的“蓄水池”。
房屋建筑“数字身份证”筑牢防灾减灾防线。过去3年,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260多万人参与,完成了全国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调查工作,摸清了“家底”,形成了反映房屋建筑空间位置(包括位置坐标、轮廓图斑)和物理属性(包括建筑面积、高度、层数、结构类型、功能用途、建成时间、抗震设防情况等)的海量数据,为城乡房屋建筑配备了“数字身份证”,筑牢了防灾减灾防线。
今年上半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35574.8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3个百分点;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12.9万多个,同比增长12.5%;从业人数4174.7万人,同比增长0.1%。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肩负着新使命,建筑业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科技赋能“超级工程”彰显发展实力
一桥飞架,伶仃洋里上演新奇迹,“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科技与颜值齐飞,将香港、澳门、广东珠海紧紧凝聚;“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持续加密,10年间建设总里程4万公里,占世界70%以上,通达93%的50万人口以上城市,织就“幸福路”;13万余名建设者参与,全线16次跨越雅鲁藏布江,打通47座隧道、搭建121座桥梁,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拉林铁路通车,复兴号驶上世界屋脊,西藏“换了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筑业工程建设能力和水平突飞猛进,一系列代表性工程相继建成,持续擦亮“中国建造”品牌。
十年来,我国工程建设自主创新和设计水平、建造技术迈上新台阶,在超高层建筑、高速铁路、公路、桥梁、水利、核电核能、现代通信和应急设施等“高、大、难、特、新”工程中,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与此同时,我国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再次实现新跨越,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标志着中国工程“速度”和“密度”、以“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为代表的高铁工程;标志着中国工程“精度”和“跨度”、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代表着中国工程“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着中国工程“深度”的洋山深水港码头、代表着中国工程“难度”的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福清核电站5号机组;创造了世界奇迹的雷神山、火神山医院建设……这些超级工程的接踵落地和建成,彰显了我国建筑业的实力。
2022年年初,北京冬奥会举办,一座座饱含创意与极致挑战的场馆,惊艳了世界。从“冰丝带”“冰立方”到“雪飞天”“雪如意”,从向国外看齐到引领全球,全世界一起见证了“中国建造”的力量。
创新驱动加速“中国建造”优化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建筑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迫在眉睫。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建筑业改革作出顶层设计,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全行业转型升级有了根本遵循。近年来,建筑业改革步履铿锵,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走向工业化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以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为方向的新型建造方式。2021年,全国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达7.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8%,占新建建筑面积的24.5%;一批自主创新软件崛起,装备水平不断提高,一系列世界顶尖水准建设项目成为“中国建造”的醒目标志,建筑业从现场搅拌砂浆、“满面尘灰”的传统作坊式时代,发展到“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建筑工业化时代,正在向数字化、智能化建造时代迈进。
迈入绿色化新阶段。建筑业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行业,在“绿色”发展新理念指导下,建筑业转变发展模式、发展方式、组织模式,全力向“绿色化”演进;行业主管部门提出推行绿色建造,聚焦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化,一方面应用新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更新迭代;另一方面大力推广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智能建筑,最大程度降低建筑能耗,对被动式建筑、零碳建筑的探索取得新进展,绿色技术迭代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建绿色建筑占比已超90%,全国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已经由2012年的400万平方米增长至2021年的20亿平方米。
打造智能化新未来。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文件印发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积极开展智能建造试点,总结印发了第一批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征集遴选了5大类124个创新服务典型案例,在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建筑产业互联网、建筑机器人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决定在北京、天津、重庆、广州、深圳、沈阳、南京、合肥、河北雄安新区等24个城市开展智能建造试点,要求严格落实试点实施方案,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序推进各项试点任务,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并形成可感知、可量化、可评价的试点成果。
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发展,为加快“中国建造”优化升级奠定了基础。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指出,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肩负新的任务,要全面学习、把握、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人民至上,深入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建筑业从大到强,为全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
非凡十年间,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折射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诠释了工程建设领域“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一项项创新举措,彰显了建设人矢志拼搏、勇挑重担再作新贡献的精神品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中国建造”必将交出更为精彩的答卷。
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作者:宋健